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年来,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综合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新辅助治疗策略的探索备受关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安训教授团队最近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在可切除头颈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已被发表在《Cancer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20.1)杂志上,展现了高达100%的客观缓解率(ORR),显示出极具潜力的临床价值。
头颈鳞癌患者不仅面临着生命威胁,还常因为肿瘤的侵犯导致器官功能的丧失和外貌的改变,从而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头颈鳞癌的治疗不仅旨在延长患者的生命,还力求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和外观。现在,局部晚期头颈鳞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患者的推荐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然而,传统手术过程创伤大、术后恢复困难且复发率高。尽管顺铂联合紫杉醇(TP)或顺铂联合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TPF)的方案在术前新辅助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客观缓解率仅为40%至46%,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缓解率、降低手术难度并改善术后恢复和长期预后。
在这一背景下,靶向治疗作为一种在肺癌和黑色素瘤等实体瘤中取得显著疗效的策略,其在头颈鳞癌中的应用尚存局限。王安训教授团队顺利获得引入正大天晴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与化疗联合应用,着力提升治疗效果。安罗替尼能够同时抑制VEGFR、PDGFR和FGFR等信号通路,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显示,该药对头颈鳞癌细胞有着与顺铂相似的抑制活性,并顺利获得氧化应激机制诱导细胞凋亡。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团队召开了一项II期临床研究体验,集中评估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在可切除头颈鳞癌的新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单臂、开放标签设计,共纳入了22名ECOG评分0–1的III–IVA期可切除头颈鳞癌患者。他们被给予安罗替尼(每日12mg,为期14天)联合顺铂(75 mg/m²)和白蛋白紫杉醇(260 mg/m²)治疗,三周为一个周期,总共三个周期。主要的研究终点为术前客观缓解率(ORR),而次要终点包括R0切除率、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等。
研究显示,在三周期治疗后,所有受试者均实现了客观缓解(ORR达100%),95%的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PR),超过半数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病理评估结果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在缩小肿瘤体积和提高术前治疗反应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提升了R0切除率并为器官功能保留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研究者认为,安罗替尼联合TP方案的高缓解率得益于其有效的多通路协同机制:课题组前期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安罗替尼在头颈鳞癌中的应用给予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TKI,作用于多个信号通路,具备调控肿瘤微环境、诱导细胞凋亡等多重作用,并顺利获得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提高了化疗药物的递送效率,最终强化了抗肿瘤效应。
本研究为局部晚期可切除头颈鳞癌患者给予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在实现100%客观缓解率的基础上,增强了R0切除率和器官功能保留的可能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长期生活质量。此外,此方案还为未来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如PD-1抑制剂等)奠定了基础,有望进一步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