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梁廷波教授团队在肝细胞癌(HCC)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癌症是全球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使经过治疗,也容易复发,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8%左右。早期常见症状如腹痛、乏力和体重下降因不明显常被忽视,导致许多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晚期肝癌的治疗尤其复杂。虽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有进展,但随着耐药的出现,治疗选择受到限制,预后也不佳。因此,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廷波教授和合作团队顺利获得多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第三代溶瘤病毒VG161。这种新疗法在应对复发和难治性肝癌的治疗中显示了突破性的疗效。该研究成果名为“Oncolytic virus VG161 in refracto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于2025年3月19日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上,标志着该团队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沈艺南、白雪莉、章琦和梁兴梅,梁廷波为唯一通讯作者,而浙江大学是唯一的通讯单位。
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多轮使用容易导致肝癌细胞产生耐药性,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如腹水和黄疸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梁廷波教授指出,当前标准的肝癌治疗方案仅限于一线和二线,缺乏有效的三线治疗,这通常让患者陷入无药可医的困境。为此,一种全新的药物机制迫在眉睫。
溶瘤病毒可以顺利获得携带和表达外源基因来增强免疫活性,并抑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有效杀灭癌细胞。沈艺南博士表示,这提示了团队可以深入探索其在肝癌治疗中的潜力。
多年来,研究团队专注于搭建溶瘤病毒的创新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以有助于研究和临床转化。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他们首次将溶瘤病毒疗法应用于三线肝癌患者,并开发出能携带多种免疫刺激因子的VG161,取得了显著疗效。
这种新型溶瘤病毒顺利获得表达IL-12和IL-15,全方位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阻止免疫逃逸机制。据国家药监局认定,VG161已经被视为“突破性疗法”。
梁廷波强调,在当前药物耐药性问题突出背景下,VG161的出现可能成为肿瘤免疫疗法的革命性突破,对晚期肿瘤有效且能防止复发,让患者有可能最终实现康复。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服用的抗病毒药物是否会影响VG161的疗效曾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并不会对VG161的复制和疗效造成影响。此外,接受过长达3个月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接受VG161后,其中位总生存期从9.4个月显著延长到17.3个月,且在VG161治疗后继续使用标准疗法,生存时间也得到进一步延长。这提示VG161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药物耐药性,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夹心”治疗手法,将溶瘤病毒巧妙纳入系统治疗流程。
这项革命性研究为肿瘤耐药性问题给予了新的解决思路,展现出溶瘤病毒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有望为更多晚期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