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房地产市场上,房东为了更好地销售房产,常常亲自上阵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同样地,在生物科技圈子里,也有公司采取了不一样的融资策略。某家生物技术公司决定在小红书上寻找投资人,以期为其1.1类创新药项目融资。这一项目属于合成致死领域,被誉为“first in class”创新药。该公司的一期临床已经结束,结果表明安全性良好,没有出现三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尽管项目表现出色,但由于没能成功找到合适的投资者,项目的1b临床阶段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
合成致死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可谓炙手可热。简而言之,合成致死是指当两种基因在同一细胞中失去功能时,会导致细胞死亡,而仅一个基因失去功能时则不会。由于正常细胞不会同时存在这两个基因的缺陷,因此此类疗法可以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这成为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的策略之一。
从2014年首个合成致死药物Olaparib批准上市以来,合成致死已被视为改变癌症治疗格局的重要科技。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推进合成致死靶点的应用,如ATR、WEE1及PRMT5,已成为继PARP之后的热门靶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公司在小红书的融资行为似乎显得不同寻常。创始人表示,未能融资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大环境,以及其项目的高度创新性导致投资者谨慎。
资本市场的寒冬对生物技术行业的影响依旧持续。2023年,中国健康医疗领域的融资事件与总额均显著下降,较2022年分别下降了16.82%和34.41%。尤其是创新药领域,更出现了严重的“融资悬崖”,市场情绪并不乐观。
与中国市场的寒冬形成对比的是,海外生物医药领域正逐步回暖。在刚过去的三季度,国际市场的融资规模甚至回到了加息前的水平。全球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基金的募资数量激增,一些基金宣布其募资额创历史新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主要与市场退出通道的阻碍以及过往不成熟项目未达到预期有关。
然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情况也并非一片黯淡。除了资本融资,企业还可以顺利获得业务开发(BD)寻求资金支持。自去年以来,国内药企逐渐掀起BD浪潮,寻求与海外企业合作以补充现金流。同时,2023年批准的国产1类新药数量同比增长了156%,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强劲的创新动力。
尽管环境艰难,但只要创新的土壤依然存在,投资前景依旧广阔。全球市场的动向表明,资金正向创新性和高潜力的项目倾斜,即使市场回暖,也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项目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需要市场支持、资本耐心和政策指引,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