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揭示了如何激活1型固有淋巴细胞(ILC1s)以增强其抗肿瘤作用。研究指出,ILC1s在组织驻留且可能对抗肿瘤免疫有潜力,但其激活机制不断不为人知。
该研究团队由周荣斌、江维和王夏琼领衔,顺利获得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发现ILC1s中特异性高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34(GPR34),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免疫检查点。阻断GPR34与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ysoPS)的结合,可以显著增强ILC1s的抗肿瘤活性,进而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给予了潜在的方向。
传统上,ILC1s往往与经典自然杀伤细胞(cNK)共归为“1组固有淋巴细胞”,但ILC1s远不如NK细胞受到关注。部分研究甚至认为ILC1s可能帮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要利用ILC1s,第一时间需明确其调控机制。研究表明,GPR34在正常和肿瘤组织中的ILC1s上都有高表达,而cNK细胞则无此特性。在实验中,敲除ILC1s中的Gpr34基因能够有效减缓肿瘤生长,并增强ILC1s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相关分子的表达,这表明GPR34具有独特的免疫检查点作用。
随后,研究者探讨了GPR34在抑制ILC1s抗癌功能中的具体机制。他们发现,在肿瘤间质液中LysoPS浓度显著增高,而LysoPS顺利获得结合GPR34激活cAMP-PKA-CREB通路抑制了活化的ILC1s。此外,癌细胞内合成酶ABHD16A的表达与GPR34-LysoPS通路的活性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将GPR34定义为“代谢免疫检查点”。
在寻找更易于临床转化的治疗策略时,团队还发现了一种GPR34拮抗剂,能够与抗TIGIT单抗结合使用,在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肿瘤效果。对于临床开展充满挑战的TIGIT抑制剂,这一成果或许带来了新的曙光。
最后,研究团队对人类实体瘤中的ILC1s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肠癌、肝癌和头颈癌等肿瘤微环境中,ILC1s同样高表达GPR34,而低表达GPR34的ILC1s则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LysoPS合成酶ABHD16A的表达也与患者生存预后呈负相关,进一步支持GPR34作为临床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力。此次研究不仅为未来基于ILC1s的免疫疗法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癌症治疗给予了新的可行性方向。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