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8月6日,万春医药子公司Seed Therapeutics(下称万春Seed)宣布,与全球知名药企卫材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肿瘤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总交易额达15亿美元。这一交易成为继今年5月两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出海授权后的又一个大手笔合作。
这一消息发布后,万春医药美股应声上涨10.17%。此前,万春医药不断被认为处于“假死”状态,但自今年3月起,公司股价逐步回升,摆脱了此前频频低于1美元/股的退市风险,呈现出“死而复生”的迹象。业内人士分析,这背后的主要原因与其分子胶项目带来的巨大潜力息息相关。这次交易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观点。
不过,尽管万春医药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初期有所上涨,但近3个月来其股价仍下跌了22%,现在再次跌入2美元/股以下。业内投资者表示:“市场很早就透支了这一消息的影响力。”然而,对于持有仅1775万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万春医药而言,来自卫材的合作无疑为公司运营打了一剂“强心针”。
近年来,分子胶技术频频取得大型药企的青睐,产生了多笔大额授权交易。距离第一款分子胶药物沙利度胺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等药物也相继过了专利保护期。那么,究竟下一款重磅分子胶药物何时会出现?
救活万春
根据协议,万春Seed将负责临床前靶点筛选,包括E3连接酶选择和分子胶降解剂鉴定,而卫材将独家拥有这些合作研发的化合物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如果卫材行使其专有权,万春Seed将有权取得最多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同时,万春Seed已经启动A3轮融资,首轮融资金额达24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卫材,第二轮融资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
万春Seed为何能吸引到卫材的目光?
万春Seed是一家专攻“不可成药”靶点的公司,利用蛋白降解技术改造和开发“分子胶”类药物。其研发团队中包括泛素化靶向蛋白质降解系统的发现者、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教授。在这种顶尖团队的加持下,万春Seed独创了一套技术平台,能够利用普遍存在于细胞中的蛋白降解机制,识别和降解通常不作为药物靶点的致病蛋白。其开发策略以化学特性接近成药性的新的化学实体(NCE)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后续研究阶段成药可能性。
公司现有的研发管线上,包括8个在研产品,进展最快的是针对肿瘤的RBM39降解剂。RBM39是一种富含精氨酸-丝氨酸的RNA结合蛋白,参与mRNA前体的剪接和转录共激活或共抑制。公开资料显示,万春Seed预计于2025年将其口服RBM39降解剂推进至I期临床,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开发相应的肿瘤适应症。此外,还将在2025年推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Tau降解项目的体内疗效研究,并计划在2026年推进IND。
实际上,万春Seed早在2020年11月就与礼来达成了一项金额高达7.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泛素化靶向蛋白质降解新药。礼来和卫材的接连合作,进一步凸显了万春Seed分子胶平台的巨大潜力。这也是万春医药能够走出退市阴霾的重要助力。
MNC开启“海捕”
分子胶领域的代表药物要数“三大‘度胺’”:2005年上市的来那度胺被誉为“新三大神奇药物”之一,长期占据每年百亿美元销售额的全球肿瘤药物市场;沙利度胺是最早获批的分子胶药物,早在1956年就在德国开始试销;泊马度胺则是在2013年获FDA批准的来那度胺衍生品。
根据BWIN必赢智慧新药情报库的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球涉及分子胶的在研或上市药物共有75种,涵盖247个适应症和37个靶点,并有2136项临床试验。然而,现在全球上市并有较大销售规模的分子胶药物并不多,似乎仍停留在“三大‘度胺’”的时代,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究其原因,多数分子胶的开发仍依赖于偶然发现,缺乏合理的设计策略,化学方法设计分子胶药物面临诸多挑战,内在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此外,还需要复杂的生物学验证。
随着分子胶技术前景逐渐显现,制药巨头们加快了这一领域的布局。默沙东、BI和默克分别与Proxygen合作开发分子胶产品;罗氏则与Orionis Biosciences及Monte Rosa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开发肿瘤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分子胶药物;诺和诺德与美国Neomorph公司达成高达14.6亿美元的合作,旨在治疗罕见疾病;默沙东与C4 Therapeutics签署了价值约25亿美元的合作和许可协议,以开发降解剂-抗体偶联物(DAC);武田药品也与国内的达歌生物合作,开发针对肿瘤、神经科学和炎症领域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合作金额最高可达12亿美元。
尽管分子胶技术开发面临极大挑战,但在重大疾病治疗、难成药靶点突破及新技术方面的潜力吸引了众多大型制药公司的关注。下一个重磅药物何时到来,仍需继续观察。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