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从2016年到2023年,跨国公司(MNC)在中国市场的收益占其全球总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了10%。
近期,IQVIA和L.E.K.的预测分析指出,到2026年,美国的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70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2050亿美元(详见下图)。面对这个日益增长的全球第二大市场,预计没有哪家跨国公司会轻易放弃其市场份额。
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诺华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11.23%,并且实现了31%的显著增长;阿斯利康在中国的销售额为17.48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13.79%;诺和诺德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5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6.9%。
历史数据证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2016年之前,中国通常被归类为“新兴市场”或“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然而,在随后的八年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公司开始在财务报告中单独列出中国区的数据。根据研发客的统计,自2016年以来,多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业绩不断保持稳定增长。
如图表所示,2018年和2019年,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大幅增长。但在2020年,由于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等政策的影响,中国区的收入普遍表现不佳。2022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多数公司在中国的收入出现了显著下降,尽管在2023年恢复了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较2018年和2019年有所减缓。
进一步分析中国区收入在全球的占比,可以更清晰地分析中国市场的地位。2016至2023年间,MNC在中国的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0%。特别地,阿斯利康在中国的业务在全球收入中占有最大比例,有时甚至超过了20%。同时,诺和诺德在中国的收入相对稳定,占其全球收入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0%左右。
AZ公司在最近的投资者会议上宣布了其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收入的宏伟目标。中国市场在未来六年的业绩增长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2023年,AZ在中国的业绩并不理想,全年总收入为458.11亿美元,中国区收入为58.76亿美元,占全球收入的12.8%,同比增长7%。尽管AZ不断位居中国业绩榜首,但在2023年未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实际上,公司在2022年的财务报告中已经预计到2023年在中国区的收入增长将回落到个位数。
尽管如此,中国区仍然备受期待。AZ在中国的投资和收购活动不断在持续。公司首席执行官Pascal Soriot最近表示,中国的药品销售和创新将助力公司在2030年前达到800亿美元的新收入目标。
如果按照过去8年平均13.8%的收入增长率计算,到2030年,中国市场在800亿美元的收入中将贡献约110亿美元。AZ的策略是在中国建立独立的供应链,其第一步是在青岛建立了吸入气雾剂的生产供应基地。
默沙东在2023年超越了其他公司,成为中国区业绩的领头羊。其9价HPV疫苗Gardasil的全球销售额达到1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
礼来公司在2020年首次在完整的财务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区的数据,显示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公司总部的认可。过去几年,礼来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占公司全球收入的5%。
今年5月,礼来的替尔泊肽在中国获批用于糖尿病治疗。5月24日,公司宣布将投资53亿美元扩大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黎巴嫩的生产基地,以增加替尔泊肽活性药物成分的生产。礼来可能需要在生产能力上进行一些调整。
拜耳公司似乎正面临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的风险。2023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在中国的收入为36.24亿欧元,同比下降14.91%。同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处方药部门收入也下降了6.08%。
根据艾昆纬中国的医院药品统计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拜耳在中国市场上曾经表现出色的降压药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已经从医院十大用药榜单中消失。
尽管如此,拜耳在中国市场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2017年,公司在中国的收入超过24亿美元,同比增长18.3%。2019年,得益于利伐沙班、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产品的强劲表现,拜耳在中国的收入增长了20%。到了2020年,拜耳在中国的收入达到了37.58亿美元,仅次于阿斯利康。
然而,随着仿制药竞争的加剧,利伐沙班等明星产品已不再能够支撑公司的增长,而阿柏西普的专利也将从今年开始陆续到期,拜耳在中国市场的困境难以避免。
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持续地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一方面,它们投资建立创新孵化中心,与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寻找有潜力的新药管线;另一方面,它们加快了创新产品在中国的上市进程。
例如,今年2月,罗氏用于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可伐利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发的新药。2023年,法瑞西单抗在中国海南召开了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今年4月,该药物在中国获批了新的适应症。此外,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奥瑞利珠单抗也在2023年提交了在中国上市的申请。
诺和诺德也不断高度关注中国市场,并在今年3月在天津投资40亿元人民币扩建无菌制剂项目。此前在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已经在天津投资了11.8亿元人民币用于成品车间的扩建。天津基地也是诺和诺德在亚太区的唯一生产基地。
勃林格殷格翰也在加速其新产品在中国的上市。今年3月6日,其罕见皮肤病创新靶向生物制剂佩索利单抗皮下注射制剂的上市申请取得了NMPA的批准。佩索利单抗皮下注射制剂是首个在全球多中心同步研发并在中国率先获批的全球创新药物。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