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根据创鉴汇的初步统计,6月10日至6月16日这一周内,全球健康产业共发生了30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达到了7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这些融资中,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有14起。如果按照融资阶段来看,早期融资(B轮之前)有15起,而中后期融资(B轮及之后)则有11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共有9家企业取得了资金支持,其中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技术是研究的热点。
01
Santa Ana Bio公司完成了1.68亿美元的融资。
关键词:双特异性抗体
最新一轮融资:1.68亿美元,包括A轮和B轮
投资方包括:Access Biotechnology、Andreessen Horowitz、谷歌风险投资(GV)、RTW Investments、TPG Biotech等
6月13日,Santa Ana Bio公司宣布结束其隐秘开展阶段,成功筹集了1.68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发针对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精确治疗方法。该公司运用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精确识别特定患者群体,并发现仅在致病细胞中存在的靶点。自2022年创建以来,公司已经有助于了三个研发项目,并计划在明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SAB01项目针对c-Kit靶点,该靶点在多种过敏性疾病中发挥作用。SAB01在实验中显示出对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活性,并计划在明年对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进行1期临床试验。
02
Bright Peak Therapeutics公司完成了9000万美元的融资。
关键词:抗体药物偶联
最新一轮融资:9000万美元C轮
投资方包括: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Invus、Johnson & Johnson Innovation、KB Investment等
6月11日,Bright Peak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在C轮融资中成功筹集了9000万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有助于其主要项目BPT567进入临床试验,并加速开发一系列下一代免疫疗法。BPT567是一种潜在的“first-in-class”PD-1/IL18免疫偶联物,旨在同时阻断PD(L)-1检查点通路并靶向IL-18信号。在临床前模型中,BPT567显示出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活性。预计BPT567将成为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PD-1/IL18免疫偶联物,其1/2a期试验预计将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
03
InduPro公司完成了8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关键词:抗体药物偶联、双特异性抗体
最新一轮融资:8500万美元A轮
投资方包括:Emerson Collective、Euclidean Capital、MRL Ventures Fund、The Column Group、Vida Ventures
6月14日,InduPro公司宣布完成了8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该公司专注于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开发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疗法。新资金将用于开发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产品,以及首个针对癌症组织的临床候选产品。InduPro利用其专有的高分辨率邻近标记技术,精确地绘制蛋白质邻域图谱,发现对特定疾病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共靶点对。
04
Adcytherix公司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资金。
关键词:抗体药物偶联
最新一轮融资:3000万欧元种子轮
投资方包括:Dawn Biopharma、Pontifax Venture Capital、Pureos Bioventures、RA Capital Management
6月11日,Adcytherix公司宣布创建,并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种子资金,用于开发新型抗体药物偶联产品,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ck Elands博士,曾担任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参与创立了Amakem与MImAbs公司。Emergence Therapeutics最终被礼来公司收购。
05
朗信生物完成了B+轮融资。
关键词:基因疗法
最新一轮融资:B+轮
投资方包括:上海联和投资、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6月11日,朗信生物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这将加速公司在基因治疗创新药物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朗信生物创建于2020年,专注于眼部遗传性和慢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现在,公司有5个候选分子进入临床阶段,在3项致盲性眼病适应症中召开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并取得了3项IND。其中,LX101项目针对RPE65突变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LX101利用腺相关病毒2型(AAV2)携带正常的RPE65基因,特异识别并转染病变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持续高效表达RPE65蛋白,恢复正常视循环,以提升视功能。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