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美国癌症协会的报告指出,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55岁以下成年人的结直肠癌(CRC)发病率每年上升1%至2%。结直肠癌通常在晚期才被发现,因此治疗难度较高。除了遗传因素,结肠炎症是结直肠癌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口腔中的厌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核梭杆菌(Fn)与CRC有密切联系。与健康人群相比,CRC患者的肠道中Fn含量更高,且高肿瘤内Fn负荷与肿瘤复发、转移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最近,弗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与CRC相关的Fn细菌谱系。研究发现,Fn的一个高毒性亚群Fna C2促进了结直肠肿瘤的生长,可能成为研究CRC机制和开发疗法的关键。研究第一时间比较了非癌症个体口腔中的Fn菌株与CRC患者肿瘤中的Fn菌株,发现肿瘤中的菌株主要属于Fn的animalis亚种(Fna)。Fna亚种分为Fna C1和Fna C2两个分支,但只有Fna C2在CRC肿瘤中大量存在。顺利获得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Fna C2携带的独特基因使其能从口腔迁移到胃肠道,并在高酸性环境中生存,促进肿瘤生长。
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了Fna C2与CRC形成和进展的关联。实验中,将Fna C1、Fna C2或对照溶液喂给患有结肠炎的小鼠,结果显示接受Fna C2的小鼠大肠中腺瘤数量和癌症相关炎症明显增多。此外,接受Fna C2的小鼠的肠道代谢物分析显示了与其他组小鼠的明显差异。
为了验证Fna C2在人类CRC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对比了人类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Fn丰度,发现只有Fna C2在肿瘤中显著富集。顺利获得分析CRC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粪便样本数据,研究人员发现Fna C2在CRC患者的粪便中检出率和丰度均高于Fna C1,且是唯一在CRC患者粪便中显著富集的Fn亚种。
综合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认为Fna C2顺利获得影响肠道代谢环境,可能促进了致癌过程的开展。Fna C2的发现为开发针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给予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